關于我們
當前位置:首頁 > 新聞中心 > 行業新聞 > 列表
商場里的“洋名字”其實大都是國產品牌

分類:發布時間:2015-12-31 13:34:51閱讀:

商場里的“洋名字”其實大都是國產品牌
    中國市場上諸多國產品牌都有一個“洋名”,它們有的看起來是音譯,有的直接是外文,比如康佳、TCL……這似乎證明,在中國,取個“洋名”才能贏得消費者信賴,才能更好地占有市場。為什么“洋名”在中國市場特別流行?這需要從歷史和現實中尋找原因。
    鴉片戰爭打破了中國天朝上國的幻夢,國人的文化自信也逐漸喪失。否定傳統文化成為一時熱潮,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出“打倒孔家店”的口號,傳統文化如過街老鼠一般,人人喊打。自此以后,放棄漢字、廢掉中醫,全盤西化的聲音就從未斷絕過?;谶@樣歷史原因,國人的文化自信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重新建立,因此當改革開放重新打開國門時,國人在面對令人目不暇接的西方文化時,再次陷入迷失,崇信洋品牌,為國產品牌取個“洋名”成了時尚。
 
    商場里的“洋牌子”
 
    改革開放以后,隨著大量外國品牌進入中國,舊的國產品牌逐漸沒落。剛剛興起的國產品牌,也開始給自己取“洋名”。這有兩個原因:一是改革開放初期創立的許多國產品牌,本身就是中外合資(主要是香港商人投資),如TCL,康佳等品牌,本身就具有“洋”的因素;二是改革開放初期,國門打開后國人猛地接觸外部世界,感受到巨大差距,特別是在產品理念和產品設計上,“洋品牌”確實更好更先進,這讓國人以為“洋”就是好。
    給品牌取個高大上的“洋名”,不是某個行業才存在的特殊現象,各行各業都流行取“洋名”。比如,家電行業領軍企業的品牌名幾乎都是洋名,如康佳,英文名“KONKA”,看起來很像NOKIA(諾基亞),康佳像是KONKA的音譯;創維,英文名叫“SKYWORTH”,看不出來中英文名稱的關聯;TCL,品牌直接是“洋名”,據說是“TheCreativeLife”(創意感動生活)的簡稱;格蘭仕,英文名“Galanz”,格蘭仕看起來是音譯。
    在其他行業,給品牌取“洋名”也很常見,如馬可波羅瓷磚,格萊美壁紙,倒掉的達芬奇家居,賣奶粉的善臣(山寨善存),賣化妝品的韓束,賣面膜的美即,買衛浴的ARROW箭牌……這類品牌數量眾多,令人眼花繚亂。
    不過,與服裝業比起來,這些名稱還能讓人勉強接受。服裝行業在取名上,大量品牌直接照抄國外品牌名,甚至連logo都不換,誤導消費者。比如Jeep,Jeep是克萊斯勒集團的注冊商標,主要用于克萊斯勒生產的具有越野性能的四輪驅動車上,在美國,Jeep只生產汽車。但這個品牌被北京某服裝廠家借用,拿來做衣服的品牌,并且價錢頗貴。
 
    原因
 
    1、經濟和教育
    與經濟發展相對應的是,中國教育長期以來,對中國的描述是貧窮和落后的,特別是近現代以來,中國遠遠落后于西方,落后就要挨打。時至今日,中國也是落后的,需要全力追趕發達國家,這種“落后”教育觀自然難以樹立國人的文化自信心。
    在教科書中,最常進行對比的是,中國與西方國家有多大差距,比如某某領域與美國相差50年,某某行業與日本相差30年,中國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差數十年,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實,但它潛意識里向學生傳達中國不如外國的論點,削弱了國人的自信。所以中國要想更進一步,年輕學子必須留學,要想使用更好的產品,必須買外國的。
 
    2、媒體的負面報道
    經濟與教育之外,中國的媒體也起到負面作用。在失衡的媒體報道誤導下,國人常常以為中國的科技水平沒有進步,缺乏核心競爭力。媒體報道也導致國人誤以為國產品牌長期靠模仿外國產品為生,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缺乏,這自然讓國人對國產品牌產生懷疑,所以“洋品牌”成了保險的選擇。
 
    3、缺乏文化自信
    商家發現”洋名字“這一商機后加以利用,比如奶粉一定要選瑞士或新西蘭的,廣告上的體現就是“純凈新西蘭,真愛XXX”、“體驗好奶源,玩轉新西蘭”;皮鞋、家具一定要買意大利的;汽車一定要買歐美的,韓國日本的也可以;服裝一定得有英倫風,韓國范兒;住宅如果不是英倫風尚,就必須是法式浪漫??傊?,廣告宣傳一定要洋氣,要讓消費者以為這是外國品牌,或者干脆就取個外國名字。
    在教育、媒體、商家的共同作用下,國人對所謂洋品牌的好感度直線上升,在消費時,更愿意選擇“洋品牌”。
 
    4、國產品牌不爭氣
    缺乏文化自信,使國人認為洋品牌強于國產,更糟糕的是,不少國產品牌自己不爭氣,時不時鬧出一個大新聞,讓媒體抓住后一頓批判,這加深了國人的刻板成見。
    比如,國產奶粉三鹿,當年市場占有率很高,廣告各處做,甚至在2006年被《福布斯》雜志評為“中國頂尖企業百強”乳品業第一位,2008年1月8日,三鹿憑借“新一代嬰幼兒配方奶粉研究及其配套技術的創新與集成項目”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,然而就在這年9月,三鹿被《東方早報》報道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,這一事件直接導致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失去信心,引發國際社會批評中國(三鹿奶粉也大量出口)。
    再比如,2012年,中國不少藥品企業被曝光用皮革廢料熬制的工業明膠做膠囊,這些產品被銷往北京、廈門、浙江等地,這是繼三聚氰胺后又一次重大國產品牌丑聞,無疑再次瓦解消費者的信任。
    三聚氰胺、工業明膠這類事件層出不窮,不斷消耗國人的信任,最終,為了安全起見,大家更傾向于選擇洋品牌,或者那些看起來像洋品牌的品牌。雖然“洋品牌”質量未必比國產好,但價錢多半更貴,商家自然樂見其成,為獲得更多利益,商家自然樂意給品牌取個洋名。
 
    看看商場里的”洋名字”有哪些
 
   1、Me&City:
    是美特斯邦威旗下的一個品牌。沒貨,國貨!但價位遠遠高于HM哦!
 
    2、Stellaluna:
    號稱意大利品牌,把價格賣的高高的,兩三千一雙,其實就是國產的,設計總監也是中國人,產地全部來自東莞。與同在東莞產的BCBG、ASH等國際大牌,有本質區別。
 
    3、MO&CO:
    麥凱樂等都有售,遠看像MAX&CO,近看像COCO,反正人家很洋氣就是了,但實際只是一個廣州高知度品牌。價格可不低了,如今又在時尚雜志上頻頻露臉,東西掉不下千元,最便宜的圍巾也要700多。
 
    4、Ochirly:
    就算你想反對,你也想不出它是哪個國家的,對不?使勁扒拉來源,沒錯,它來自于佛羅倫薩,可是,中國現在哪個品牌不沾點洋邊,說起哪個品牌的風格,不是走什么法國路線,美式休閑,亦或是意式風情?Ochirly是完完全全的廣州女裝品牌啦。
 
    5、馬克華菲:
    號稱是為都市新貴度身定制,年輕人路過總要拜膜一番。但它其實是七匹狼集團的,只不過在意大利注冊,聽起來很像洋貨,它的設計師也是華人。價格和杰克瓊斯差不多,男裝為主女裝為輔。
 
    6、Ports1961:
    價格很貴,由于國際知名度大,我們早就認為它是國際名牌了,雖然在國外賣得好不好我們并不知道。其實它是溫州企業家在加拿大注冊成立的品牌,成立于1961年。主要是瞄準中國高端職業女性的錢袋子。
 
    7、 E●P:
     每個商場賣熟女服飾的那層,都有EP這個品牌。特點只有一個,就是貴,動輒幾千。人問我這到底是哪的牌子,意大利的?香港的?不,它其實是浙江雅瑩服裝旗下的品牌,也是中國OL女裝第一品牌,欲做中國高端女裝品牌。
 
    8、 Etam:
    還上中學時,百盛就有這個牌子了,當時覺得挺浪漫的,帶有法式風情。沒錯,當時它真的是一個法國少女品牌,但01年后它就被中國收購了。
 
    9、華倫天奴:
    Valentino原本意大利奢侈品牌,其高級訂制系列更是昂貴,而“華倫天奴”則是中國某投機者注冊的商標,與Valentino真是半點關系都沒有。
 
    10、 PLAYBOY:
    這是個很洋氣的品牌,說出名字幾乎無人不知。但它的來路到底是哪里?其實工廠就在即墨,設計也完全本土化。
 
          11、ELLE:
    ELLE包括ELLE女裝,ELLEsport,還有ELLEHOMME,原來是法國品牌,現在總部在廣州,實際也演變為國貨,加上ELLE本來就擁有法國、香港與中國大陸三個設計團隊,針對中國市場的,自然是出自中國設計師之手。

友情鏈接:

無錫品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©2005-2013

ICP備案編號:蘇ICP備13025158號-3

亚洲无码二区